Home

 

 

 


太极拳基本原理
张显宗师父讲义(二〇〇一年二月九日)


(一)力的矛盾
• 在生活中,手上用的力比练太极拳时用的力大的多。
• 练太极拳时,完全和生活上的用力方法相反。
• 思想在身内,没有身外的目的。

(二)立身中正
• 顶头、坐胯,是为立身中正所采取的两项措施。
• 上有虚灵顶劲,下有气沉丹田。
• 精神,内气上下贯注,自然也就立身中正。
(立身中正:本意即身体的自然正直)

(三)含胸拔背
• 须知含胸属于化劲的动作,不是始终的姿势。
• 拔背是向上之意 (顶头拔背)。

(四)坐腕
• 太极拳谱上找不到坐腕的根据。
• 坐腕时手臂僵硬,失了手上的灵敏感觉。因此推手时听劲即不灵活,也易被人借力。
拳谱要求松柔轻灵。

(五)用意不用力
• 不是说完全没有用力,而是用思想,少用力。
• 关键在于一个“少”字。用力少就是轻。
• 因为“轻”是“松”的前提,不能轻就不能松。
• 由于学拳者的程度不同,用“意”的内容也就因人而异。
• 用“意”就包括了太极拳的全部容。
• 这些不是几句话就可以说得清楚。
• 太极拳的用“意”在身内,不在身外。
• 练习太极拳,练习拳架,练的是基本功。
• 培养的是:松柔、宁静、灵敏、完整、沉劲、气魄。

(六)手要松,脚尤其要松
• 学者真能实践少用力时,迟早手能松,但多数人注意手的松而脚却不松,虚实不分。
• 脚上的的“松”、“柔”与会不会“开裆”、“沉气”,关系极大。
• 练拳时,步子放大一些,做到以沉劲为主,每式有起有沉,则两脚自然会达到相当的松柔。
• 每一趟太极拳,都是在两脚弯曲而又灵活、有弹性的情况下练成的。

(七)分清虚实
• 太极分阴阳。阴阳在太极拳中的体现,就在分虚实。
• 太极是圆像,它如环、无端、周流不断。
• 练太极拳必须以腰为轴,走弧线,处处分虚实为理论根据。

(八)以沉静为主,不可着意前推
• 我们四肢上有很多关节,这是为了使我们能够灵活运动的天赋构造。
• 武术家们发挥关节的潜能,使其尽善尽美。实质上是练习这些关节的不同运动的方法而已。
• 在太极拳论著作中,很多人都主张每一趟太极拳架只能在一个高度下练完,不可忽高忽低,这样就使得脚上三个大关节,只能在极不自然的状态下运动。以致于不可能发挥它们的功能。
• 这种练法能增长腿脚的硬力,但练不出自然的弹性来。
• 练拳架时不可有高度的忽高忽低、忽上忽下的动作。应该是平稳的、身体放松的、重心自然下沉的、稳定下前进的。我们要培养的是根基的稳定和灵活的稳定。
• 如果以压求沉、求稳,就会使下肢丧失弹性。
• 拳谱上说“一举动,周身俱要轻灵”,不可不知。

(九)太极拳的呼吸
• 不可把动作配合呼吸。练拳不配合呼吸,并不等于没有呼吸。
• 太极拳动作缓慢,呼吸自然会深长。是“天然气功”。
• 关键是拳架要合格,拳理要合法。
• 拳架有了基础,呼吸自然会配合。如果个别动作配合不上的,可以适当多作一次呼吸,加以调整即可。
• 初学者完全不管呼吸,一心一意去学好拳架,进步更快,也更有益。

(一〇)神宜内敛
• 人的眼神与精神有关。眼神的强弱反映了精神的盛衰,也反应了体质的好坏。用眼过度会令人患近视、神经衰弱、和贫血,人也容易衰老。(中医所谓“久视伤血劳肝”)
• 拳谱上说“神宜内敛”、“默识揣摩”、还要“刻刻留心在腰间”。因此练拳时,不应该有“炯炯有神”的眼光。应以心来练,来充实拳味,使拳味更加浓厚,有如喝一杯浓咖啡。
• 以养生方面来说,是养气、蓄神。练拳架是积蓄不是消耗,是收入不是支出。练拳架是时眼睛要以水平线为准。远看,不可低头下看,且内敛、半闭(垂帘)是必然的措施。

(一一)默识揣摩的学问
• 根据拳谱,学习太极拳可分三个阶段:
“由着熟而渐悟懂劲,由懂劲而阶及神明”;又说“懂劲之后,越练越精。默识揣摩,渐至从心所欲”。
• “着熟”就是从练拳架为主,就是练体。要练到很熟的意思。熟后就渐能悟懂劲,就是练气的时候。
• 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就是第三段练神的时候。这才真正的认识什么是太极拳,才能登门入室。
• 拳谱上还有“神舒体静,刻刻在心”、“意不在外”等语,都说明:
要用心思,
思想不在外,
不可用气力。
这些都强调了动作的缓慢与静态,强调了细致周到的探索精神,更强调了思想的内向与宁静深思。

  

 

太极拳基本原理 © 2009 张显宗师父